
BSV 币(Bitcoin SV)的诞生与一场比特币现金(BCH)的分叉事件紧密相连,而提及它的创始人,绕不开颇具争议的澳大利亚计算机科学家 —— 克雷格・赖特(Craig Wright)。他不仅是 BSV 币的核心推动者,更因与 “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 的身份纠葛,在加密货币领域始终处于舆论焦点。
BSV 币的出现源于 2018 年的 BCH 分叉。当时比特币现金社区在区块大小、协议升级等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克雷格・赖特与合作伙伴卡尔・文特(Calvin Ayre)共同倡导 “恢复中本聪原始协议”,主张将区块大小提升至 128MB 以支持大规模交易,这一主张与 BCH 原社区的发展方向相悖。最终在 2018 年 11 月,他们主导的阵营从 BCH 中分叉出全新代币,命名为 “Bitcoin SV”,其中 “SV” 即 “Satoshi Vision(中本聪愿景)”,意在标榜遵循所谓 “中本聪的原始设计”,克雷格・赖特也因此被广泛视为 BSV 币的创始核心人物。
克雷格・赖特的个人经历充满争议,这也让 BSV 币自诞生起就蒙上特殊色彩。他早年涉足信息安全与金融科技领域,2016 年起多次公开宣称自己就是 “中本聪”,并试图通过提供技术文档、早期邮件等 “证据” 证明身份,但这些证据均被业内专家质疑存在漏洞,甚至被指伪造,至今未得到加密货币社区的普遍认可。这种身份争议也延伸到 BSV 币身上,支持者认为他的 “中本聪愿景” 能让比特币回归去中心化本质,反对者则斥其借身份炒作,BSV 币不过是 “分叉炒作的产物”。
在 BSV 币的发展过程中,克雷格・赖特的影响力贯穿始终。他主导的团队持续对 BSV 协议进行升级,推动 “无限制区块”“智能合约扩展” 等技术方向,试图打造支持企业级应用的区块链平台。同时,他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维护 BSV 币的 “正统性”,曾起诉质疑其身份的媒体与社区成员,这些举动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对 BSV 币的争议。
如今 BSV 币虽在加密货币市值排名中占据一定位置,但其市场认可度仍受创始人争议的影响。部分交易所因克雷格・赖特的法律纠纷曾下架 BSV 币,社区对其 “中本聪愿景” 的真实性也持续存疑。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克雷格・赖特的理念与推动,才让 BSV 币从分叉事件中独立出来,成为加密货币领域中一个承载着特定争议与主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