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密货币,多数人首先想到比特币,但实际上加密货币的种类早已突破大众认知。截至 2024 年,全球范围内可统计的加密货币数量已超过 1.2 万种,不过这一数字并非固定,会随新币种发行、旧币种下架持续变化,其数量背后既反映了行业的创新活力,也暗藏鱼龙混杂的现状。
从分类来看,主流加密货币虽仅占少数,却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市值。以比特币为代表的 “基础币” 是行业基石,作为首个加密货币,它凭借先发优势和 “数字黄金” 的定位,长期占据超 40% 的市场份额;以太坊则因支持智能合约,成为去中心化应用(DApp)开发的核心平台,市值稳居第二,这类主流币数量不足 50 种,却主导着市场走向。
除主流币外,大量加密货币属于 “小众币种”,可细分为多个类别。例如 “平台币” 由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发行,如币安的 BNB、火币的 HT,主要用于平台内交易折扣、生态建设等;“稳定币” 则锚定法定货币,如 USDT、USDC,试图通过与美元等挂钩降低价格波动,这类币种数量约 200 余种,服务于交易结算场景。还有更多 “创新币种” 聚焦特定领域,如专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 AAVE、侧重元宇宙的 MANA,但多数这类币种用户基数小、应用场景有限,部分甚至缺乏实际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货币数量庞大的背后存在显著泡沫。据统计,约 30% 的加密货币日均交易量不足 1 万美元,部分币种发行后因技术漏洞、团队跑路等问题迅速下架,成为 “空气币”。此外,我国明确禁止任何加密货币发行与交易,无论币种数量多少,相关活动均不受法律保护。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无需过度关注加密货币的数量,更应认清其金融风险,远离相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