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买卖 USDT 违法吗?法律定性与风险警示

“个人买卖 USDT 违法吗?”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我国监管框架与司法实践中已有明确结论:个人买卖 USDT 不仅不受法律保护,其行为本身还可能涉嫌违法,甚至面临刑事风险,需从法律定性、实践后果与深层危害三方面厘清边界。

从法律层面看,个人买卖 USDT 已被明确界定为非法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 2021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USDT 作为典型虚拟货币,虽宣称与美元挂钩,但其交易本质是未经批准的代币融资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2024 年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更将虚拟资产交易纳入洗钱罪规制范畴,为打击涉 USDT 犯罪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

司法实践中,个人买卖 USDT 的法律后果已多次通过判决明确。四川成都法院曾审结一起案件,原告经人介绍买卖 USDT 亏损 33 万余元后起诉介绍人,法院最终判决交易行为无效,损失由原告自行承担。判决强调,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应知晓此类交易非正规金融活动,轻信高收益宣传导致的损失需自行负责。更严重的是,若买卖的 USDT 涉及上游犯罪资金,个人还可能构成洗钱罪 ——2025 年司法文件已明确,通过虚拟货币转移犯罪所得可直接认定为洗钱行为。

个人买卖 USDT 还暗藏多重财产风险。湖南株洲曾发生一起诈骗案,陈某夫妇在 “USDT 搬砖赚钱” 的诱骗下投入 7.5 万元,将 USDT 转入对方提供的平台后被拉黑,平台随即无法登录。这类骗局利用 USDT 的跨境流通特性,通过虚假交易平台制造 “低买高卖” 假象,待用户投入资金后卷款跑路。此外,个人买卖多通过私下转账或非正规平台完成,一旦遭遇平台倒闭、资金冻结等问题,维权无门成为常态,这与此前虚假钱包 APP 诈骗导致资产无法追回的风险本质一致。

需特别明确的是,USDT 的 “稳定币” 标签无法改变其虚拟货币属性。即便其价格波动小于其他代币,也不能掩盖其缺乏国家信用背书、易被用于非法活动的本质。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监管态度始终明确,从 2013 年首次界定虚拟货币属性到 2025 年强化金融审判,形成了完整的规制链条,任何试图规避监管的交易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后果。

综上,个人买卖 USDT 既属非法金融活动,又面临财产损失与刑事风险的双重威胁。投资者应坚决远离此类交易,选择正规金融渠道理财,切勿被 “稳赚不赔” 等宣传误导,守护自身财产与法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