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币圈属于诈骗行为吗” 的疑问,折射出公众对虚拟货币领域法律性质的认知困惑。司法实践与政策明确:“玩币圈” 本身并非必然构成诈骗,但该领域充斥着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且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者面临财产与法律的双重风险。
判断 “玩币圈” 行为是否构成诈骗,核心看是否存在欺诈故意与实害行为。根据最高检司法解读,若仅为个人间基于认知的虚拟货币交换,未实施欺骗行为,虽属非法但不构成诈骗。但现实中,“玩币圈” 的诈骗套路已高度产业化:一是虚构项目诈骗,编造 “元宇宙代币”“央行背书数字货币” 等虚假概念,以 “百倍回报” 诱骗投资后卷款跑路,与此前 “糖果空投官网” 的虚假宣传逻辑一致;二是操纵市场诈骗,通过 “拉盘砸盘” 制造虚假行情,诱导散户跟风后收割,2024 年某团伙操纵 Meme 币涉案金额超 2 亿元;三是钓鱼盗窃,仿冒交易平台或钱包,以 “低手续费交易” 诱骗用户输入私钥,瞬间盗空资产,此类案件占币圈诈骗总量的 62%。
需明确的是,“玩币圈” 即便不涉诈骗,也已触碰法律红线。我国 2021 年 “924 通知” 严禁任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金融机构不得提供相关服务。司法实践中,此类交易引发的纠纷均不被法律保护,2023 年北京某法院就判决虚拟货币借贷合同无效,驳回原告还款诉求。更严重的是,“玩币圈” 常与犯罪交织:帮他人划转虚拟货币可能涉嫌帮信罪,参与 “挖矿” 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上海某用户因协助转移币圈资金已被判刑。
“玩币圈” 的风险远超普通投资,且维权无门。财产层面,诈骗分子多通过境外平台作案,资金流向隐蔽,2024 至 2025 年全球币圈诈骗损失超 99 亿美元,追回率不足 1%;法律层面,即便未参与诈骗,仅交易行为就可能被纳入监管惩戒,账户资金面临冻结风险;信息层面,非正规平台会窃取用户数据,引发连环盗刷。
综上,“玩币圈” 虽非全部是诈骗,却已是诈骗高发区,且所有交易均属非法。面对 “高收益” 诱惑,需牢记: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任何 “玩币” 行为均无保障,陌生项目、虚假宣传坚决远离,守住不参与的底线才是安全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