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 37 条主流公链已形成多元生态,按定位可划分为通用基础链、垂直应用链、新兴创新链三大阵营。不同公链依托技术特性抢占细分市场,链上数据与应用场景的差异勾勒出清晰的竞争格局,也为区块链落地提供了多元技术底座。
通用基础链:生态成熟的价值承载者是 37 条公链的核心支柱。以太坊稳居龙头,8 月资金净流入超 20 亿美元,主网日均活跃地址 54.3 万个,DEX 月交易量达 1401 亿美元,在 RWA 与机构金融领域占据主导。Solana 以高频交易见长,月度交易量超 290 亿笔,日均活跃地址 358.7 万个,凭借低手续费优势成为 GameFi 与 NFT 的热门载体。此外,BSC、Avalanche 等凭借 EVM 兼容性快速承接应用迁移,构成通用链的第一梯队。
垂直应用链:场景深耕的效率先锋在 37 条公链中特色鲜明。Vision 作为交易专用链,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吞吐量提升 5-10 倍,兼容 EVM 且支持订单批量处理,成为 DeFi 应用的优选基建。BIO 聚焦 DeSci 赛道,V2 升级后代币市值与质押量飙升,链上资金加速流入,领跑去中心化科研场景。dYdX、Osmosis 等则深耕衍生品交易与跨链流动性,形成场景绑定的竞争壁垒。
新兴创新链:技术突破的潜力选手为 37 条公链注入新活力。WorldChain 8 月录得 9880 万美元资金净流入,凭借轻量化架构切入消费级场景。Aptos、Sui 以 Move 语言为核心优化资产交互效率,Subspace 则探索存储专用解决方案。这些新公链虽体量尚小,但在并行处理、安全机制等技术维度的突破,正冲击传统公链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37 条公链中部分项目面临挑战,Polygon PoS 单月资金外流超 10 亿美元,反映市场对生态同质化项目的筛选加剧。从整体看,公链已从 “数量竞争” 转向 “质量比拼”,37 条公链的分化态势,恰是区块链技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的必然结果,也为后续应用落地提供了精准的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