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I 和 SOI 未来谁更有价值” 的争论,在币圈社群时有出现,尤其伴随比特币铭文概念反复炒作,更让部分投资者陷入比较误区。需明确的是:ORDI 作为 BRC-20 代币的 “开山鼻祖”,虽有生态先发优势,却仍难逃炒作属性;而 SOI 多为借势跟风的山寨币,连基本价值支撑都不存在。二者所谓 “价值” 本质均是投机泡沫,且 SOI 的风险远胜 ORDI。
ORDI 的 “价值优势” 仅停留在生态先发地位。作为 2023 年比特币铭文热潮中首个 BRC-20 代币,ORDI 曾借 “比特币生态代币化” 叙事实现百倍涨幅,至今仍占据 BRC-20 市值榜首,头部交易所的上架也使其流动性优于同类代币。但这种优势缺乏实质支撑:其宣称的 “铭文生态基础设施” 定位,并未转化为突破性应用 —— 比特币铭文生态中 5.8 万种代币里,仅 22 种持有地址超 5000 个,ORDI 自身也未解决链上转账拥堵、手续费高昂等实际问题,价格波动仍高度依赖资本炒作,与 SATS 币的 “先拉后砸” 套路一脉相承。
SOI 则是典型的 “三无山寨币”,毫无价值可言。多数 SOI 代币要么是蹭 “ORDI 热度” 的仿盘,仅通过修改代码便宣称 “技术升级”;要么是诈骗分子虚构的空气币,连区块链浏览器上的交易记录都需伪造。2025 年江苏警方通报的案例中,某团伙推出 “SOI 超级铭文币”,伪造与 ORDI 联动的 K 线图,通过微信群 “老师” 喊单诱骗投资者,3 天内卷走资金超 2000 万元。这类 SOI 既无底层技术支撑,也无生态社区维护,本质是 “拉新割旧” 的庞氏骗局,价格暴涨后必然归零,与此前 “小比特币” 的诈骗逻辑完全一致。
从风险本质看,二者均触碰法律与市场双重红线。我国 2021 年十部门公告早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非法,ORDI 与 SOI 均属此类范畴。市场层面,ORDI 虽有流动性优势,但 2025 年数据显示其 24 小时成交笔数已较峰值下滑 78%,庄家控盘迹象明显;SOI 则更危险,多数仅在野鸡平台交易,平台跑路、无法提现是常态,深圳警方 2025 年就侦破多起利用 SOI 代币诈骗的案件,受害者平均损失超 15 万元。
所谓 “ORDI 和 SOI 谁更有价值” 的讨论,本身就是伪命题 —— 虚拟货币的价值评判缺乏合法框架,一切价格波动都是投机游戏。当铭文热潮退去,ORDI 可能沦为 “僵尸资产”,而 SOI 注定是诈骗工具。认清二者的非法属性与投机本质,放弃 “价值比较” 的幻想,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