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派币的新政策:坚决遏制金融风险

2025 年 3 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重申禁令,明确将派币的 “零成本挖矿” 模式定性为变相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币发行)。ICO 在我国早被定义为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派币通过吸引用户免费挖矿,积累大量用户后,试图构建交易体系,这一模式与 ICO 的风险特征高度相似。

中国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早在 2017 年 9 月 4 日,央行等七部门就发布联合公告叫停代币发行,清理整顿相关平台并组织清退代币。之后,监管举措持续升级。2021 年 9 月 24 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

派币在中国不仅面临业务禁止的政策约束,其推广模式也备受质疑。派币挖矿依赖邀请新用户,推广层级与奖励挂钩,这种类似 “拉人头” 的机制,与传销模式相似。在南通、衡阳等地已查处多起冒用派币名义的诈骗案件,涉及资金冻结与维权纠纷。此类案件频发,进一步凸显了派币在国内的高风险性 。

对普通民众而言,参与派币交易或相关活动,将面临诸多风险。资金安全难以保障,一旦平台出现问题或被依法取缔,投入的资金将血本无归;同时,个人信息在注册、挖矿过程中可能被泄露,带来更多潜在风险。若通过境外交易所交易派币,同样面临法律风险,资金可能被冻结。在政策明确禁止的情况下,任何参与派币相关的投资行为都不受法律保护 。